城市软实力|让守信者降成本、减压力!上海信用平台数据已覆盖全市法人和自然人 2021年07月05日 14:24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要坚持把法治作为最根本的治理方式。”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中,提到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重契约、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记者获悉,上海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效。

  实现全市法人和自然人全覆盖

  打开“一网通办”平台,输入个人信息登陆后,一份完整的信用报告跃然屏上。记者看到,在这份报告里,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基本身份信息,是否拥有驾照、以及相关信用信息,都有详细记录。如果是企业法人,还能看到工商登记信息、资质信息、监管信息等详实的信用内容。据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报告只能本人查询或者经本人授权才能查询。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当前,上海以社会信用条例为基础的信用制度正逐步健全,立体化信用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形成“1+16+N”的信用信息平台架构。除了全市“1”个总平台外,还有“16”个区级子平台和若干个行业领域子平台,打造了一套覆盖完整、内容完备的信用体系。数据显示,市信用平台数据已实现全市法人和自然人全覆盖,日均查询量超过7万次,累计为自然人提供信用报告查询近4500万人次。

  19个领域已推行分类监管

  完备的信用体系下,会对个人和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早在2017年,上海就率先出台了《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为全市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其中就明确提到,本市建立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社会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诚信氛围。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途径,而信用监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能不能取得银行的贷款,也许,这份信用报告会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记者获悉,本市已经上线了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信易贷”平台,打造“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撮合”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目前,“信易贷”平台已入驻25家商业银行,推出180款金融产品,注册用户156万,累计授信金额约1034亿元。“这也意味着,对于失信企业而言,贷款会变得困难。”据市发改委方面介绍,在海关、税务、药监等19个领域,都已推行了明确的分类监管模式,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便利,而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则将依法依规实行严格监管。上海海关对失信企业基本上是票票要查验,对高级认证企业平均查验率不到1%。

  如今,全市信用场景覆盖面正不断扩大,36个领域正在推进行业信用分类监管,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信用分级分类的管理,使监管既能做到“无事不扰”,又可以“无处不在”。通过将详细的信用分级分类与日常监管业务深入结合,真正实现让守信者“降成本、减压力”。

  此外,以信用合作为目标的长三角信用一体化体系逐步建立,跨区域信用发展取得新突破。目前也已形成环保、旅游、食品药品和质量安全等多领域的信用联动奖惩合作备忘录,规制共建、信息共享、监管共为的信用联动成效初步显现。

    信用管理将更多嵌入政府服务

   “十四五”时期,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将由注重夯实数据基础转变为加强信用数据共享与深化信用应用并重,由政府带头应用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应用多层次共同推进。

  市发改委表示,“十四五”时期,信用管理的举措会更多地嵌入政府管理服务的流程中,有效缓解市场主体规模和监管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未来,信用体系建设将更注重数据价值的挖掘,同时加强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对接,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便捷的信用服务。另一方面,鼓励社会机构强化信用应用,未来在企业管理、融资贷款、住房租赁、交通出行、旅游购物、市场交易等方面,守信主体都能获得优惠便利。”

  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展望“十四五”,信用体系建设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场景应用,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构建信用建设长效机制。